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举办首届博士后交流座谈会-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举办首届博士后交流座谈会

日期:2025-09-02 点击数:

为全面激发在站博士后的科研创新活力,切实提升其学术竞争力,同时深入听取博士后对脑科学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脑转化院”)工作的宝贵建议,8月27日上午,脑转化院在科研二号楼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了首届博士后交流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脑转化院博士后工作站站长陆巍教授主持,特别邀请了博士后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王维胜研究员、李保宾青年研究员、周尚林青年研究员出席。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站秘书等共同参与了此次富有建设性的交流活动。

首届博士后交流座谈会现场

工作站站长陆巍教授主持会议

陆巍系统介绍了脑转化院博士后队伍建设的整体情况,详细阐述了博士后专家组成员构成、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各类资助计划。他指出,当前博士后队伍呈现出高质量、多元化的显著特点,已聚集了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然而,在科研成果质量提升、国际影响力拓展以及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陆巍在充分肯定博士后青年学者已取得成绩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当前科研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殷切期望每位博士后都能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珍惜科研黄金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身学术探索,以实际行动践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为脑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陆巍教授介绍脑转化院博士后队伍总体情况

随后,博士后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王维胜、李保宾和周尚林三位老师分别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享了宝贵的经验与建议。三位专家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在博士后阶段高效地开展科研工作。王维胜老师以自身突破性研究成果为例,强调了科研选题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李保宾老师通过分享国际合作经验,阐述了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关键路径;周尚林老师则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实现学术突破与协同创新。

王维胜研究员分享科研经验

李保宾青年研究员分享在海外做博士后经验

周尚林青年研究员分享科研及交叉学科经验

在经验分享环节,冯宸章博士和李小静博士分别结合自身实践,为与会人员带来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分享。冯宸章博士详细讲解了科研项目申请过程中基本信息填写的要点与技巧,通过与论文撰写的逐一分析对比,重点强调了项目申报书的撰写规范与注意事项;李小静博士则系统分享了科研及奖励资助申报的经验,包括申报材料的准备、关键信息的提炼以及评审重点的把握等。

冯宸章博士分享申请项目要点

此外,两位博士还就研究项目的选题思路、方案设计以及成果呈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来自实践一线的经验分享,为后续申请者提供了参考,对提升项目申报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小静博士分享写申报书要点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博士后积极发言,分享了各自在科研探索中的心得体会与面临的挑战。大家围绕科研选题、实验设计、论文发表、项目申请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针对博士后们提出的具体问题,与会专家们给予了细致入微的解答,并结合自身经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专家们特别强调,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当树立"国之大者"的胸怀,将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实现学术价值。他们鼓励博士后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把握科研方向,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贡献智慧与力量。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博士后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为他们未来的科研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在站博士后提问、交流、互动

本次交流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为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博士后科研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通过资深专家的经验分享与青年学者的深入交流,不仅拓宽了博士后们的学术视野,也为其科研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与启发。此次会议充分展现了研究院对青年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为构建高水平博士后科研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信,在研究院的悉心培养与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博士后研究人员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科研事业,在脑科学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动学科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积极贡献。

下一条:复旦脑转化院为云南学子定制“脑科学之旅”,显微镜下播种科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