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涵婷,博士生导师,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附属中山医院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获博士学位。2018年获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的Career Development Fellowship,前往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师从诺贝尓奖得主Venki Ramakrishnan院士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起任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Research Associate。2021年11月加入复旦大学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点关注脑疾病相关胞内运输及能量代谢稳态的分子机制。近年来以项目负责人或学术骨干获得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欧洲分子生物学会EMBO长期计划等经费支持;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卓越优秀储备人才等;受邀在GRC、全国晶体学大会等会议做报告。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含并列)发表在Nature、Science、Protein & Cell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神经元的胞体和神经末梢之间的物质、信息传递及神经元之间的通讯都依赖于胞内的细胞器和囊泡运输。神经元中的运输系统对于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的建成和维持、突触的功能和可塑性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神经元细胞寿命很长,一般不通过细胞分裂稀释细胞中异常的蛋白和损坏的细胞器。因此维持细胞器正常形态功能,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器对神经细胞十分重要。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与运输中断或细胞器稳态失衡有关。
课题组主要从事神经元的胞内物质运输及细胞器稳态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电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多种研究手段,我们探究了不同类型的细胞器大分子参与细胞内稳态调节、物质合成和运输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不同状态的高分辨率“分子电影”,在分子水平上更深入地理解其作用机理和调控机制。课题组目前拟开展:
1)解析线粒体相关代谢及稳态调控的作用,探索其在脑疾病中的分子基础。
2)阐明神经元运输与局部翻译协调的结构基础,及其缺陷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
3)基于机器学习,发展原位cryo-EM/ET结构解析算法及蛋白定向设计。
邮箱:xuruishen(AT)fudan.edu.cn
研究方向:脑疾病相关离子稳态的分子机制
邮箱:xvmeinafudan(AT)163.com
研究方向:无
邮箱:zhangjl22(AT)m.fudan.edu.cn
研究方向:轴突运输的分子基础;基于机器学习发展原位算法及蛋白设计
邮箱:22211520040(AT)m.fudan.edu.cn
研究方向:脑部肿瘤微环境相关物质转运;分子模拟及蛋白动力学分析
邮箱:23111520080(AT)m.fudan.edu.cn
研究方向:脑疾病相关线粒体稳态
邮箱:23211520036(AT)m.fudan.edu.cn
研究方向:线粒体稳态及氧化应激相关的分子机制
邮箱:xjguo20(AT)fudan.edu.cn
研究方向:肿瘤靶向治疗相关代谢及内吞机制
邮箱:894165647(AT)qq.com
研究方向:神经元包涵体病中的蛋白质稳态
邮箱:20301050139(AT)fudan.edu.cn
研究方向:线粒体稳态及氧化应激相关的分子机制
邮箱:21301020032(AT)m.fudan.edu.cn
研究方向:脑疾病相关线粒体稳态的分子机制
邮箱:22301010020(AT)m.fudan.edu.cn
研究方向:轴浆运输的分子机制
邮箱:21301050321(AT)m.fudan.edu.cn
研究方向:线粒体相关质量控制
邮箱:22301050239(AT)m.fudan.edu.cn
研究方向:脑疾病相关线粒体稳态的分子机制
Sheng, X., Xia, Z., Yang, H.*, & Hu, R.* (2023). The ubiquitin codes in cellular stress responses. Protein & Cell, 15, 157 - 190.
Shen X, Sun P, Zhang H*, Yang H*. (2022)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in the brain: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roles. Front. Neurosci. 16:1075141.
Yang HT#*, Desai N# (2021). Purification of mitochondrial ribosomes with the translocase Oxa1L from HEK cells. Bio-protocol, 11(15): e4110.
Desai N#, Yang HT#, Chandrasekaran V#, Kazi R, Minczuk M, Ramakrishnan V* (2020). Elongational Stalling Activates Mitoribosome-associated Quality Control. Science, 6520 (370): 1105-1110. DOI: 10.1126/science.abc7782
Yang HT#, Hu MH#, Guo JL, Ou XM, Cai TX, Liu ZF* (2016). Pore architecture of TRIC channels and insights into their gating mechanism. Nature, 7626 (538): 537-541.
Chandrasekaran V#, Desai N#, Burton N#, Yang HT, Price J, Miska E*, Ramakrishnan V* (2021). Visualising formation of the ribosomal active site in mitochondria. eLife 10:e68806.
Zhang C*, Yang HT, Liu ZF, Sun F (2018). Thermodynamics of voltage-gated ion channels. Biophysics Reports, 4(6): 300-319.
Ou XM#, Guo JL#, Wang LF, Yang HT, Liu XY, Sun JY, Liu ZF*. (2017) Ion and water binding sites inside an occluded hourglass pore of a TRIC channel. BMC Biology, 15(1): 31.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131号二号医学科研楼B座二楼
邮编: 200032
邮箱: yanght@fudan.edu.cn